有机斑玉蕈又名真姬菇,它形态美观,营养成分丰富,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多,其中赖氨酸、精氨酸,含量高于一般菇类,质地脆嫩,味道鲜美,口感极佳,有“香在松口蘑、味在斑玉蕈”之说。有机斑斑玉蕈还有一定的药用功效,菇体中所含有的多糖等,具有抗癌的作用。下面为大家介绍有机斑玉蕈工厂化栽培技术:
1 有机斑玉蕈产地环境
要求生产场地应生态环境良好,周边2 km内无工业“三废”等污染源,远离医院、学校、居民区、公路主干线500 m以上,交通便利。产地环境空气应符合NY 5294-2004的要求。
生产用水包括拌料用水、菇床喷洒用水及生产环境湿度维持用水,应符合GB 5749-2006的规定。
2 有机斑玉蕈设施要求
2.1 有机斑玉蕈栽培设施
菇房采用钢结构或砖混结构建设,通风、保温、保湿。生产场地布局合理,生产区、加工区和原料仓库、生活区应严格分开。生产区中原料区、堆制发酵区或拌料区、装料区、灭菌区、冷却区、接种区应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其中灭菌区、冷却区、接种区应紧密相连,废料堆放、处理区应远离生产区。排水系统畅通,水泥地面平整,场地环境符合NY/T 5333-2006的规定。
2.2 有机斑玉蕈生产设施
原辅材料加工、拌料、装瓶、接种、栽培环境控制系统、通风照明、产品加工等设施应符合相关质量标准,保证人身健康、安全。锅炉、灭菌锅等压力容器,应通过有关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 有机斑玉蕈生产技术要求
3.1 有机斑玉蕈菌株选择
品种选择按照农业部颁布的《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有关要求,选用经过出菇试验、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宜工厂化生产、商品性好、货架期长的优良菌株,如玉蕈1号、白玉茹等。生产菌种的品种(菌株)应符合NY/T 5333中3.1.2的要求。
茵种生产菌种生产应符合NY/T 528-2002的要求。
3.2 斑玉蕈栽培原料
主辅原料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麦麸、玉米粉、饼(粕)粉等主辅原料,要求干燥、纯净、无霉、无虫、不结块、无有害污染物和残留物,木屑应取自水青冈(山毛榉)、抱栎、杨、柳等阔叶树种,针叶树种的木屑应自然堆积6个月以上。主辅原料在使用前经日光曝晒2~3 d,质量应符合NY 5099的要求。
3.3 斑玉蕈培养料制作
栽培配方 配方1:棉籽壳40%,木屑38%,麦麸10%,玉米粉10%,含水量63%~65%,pH值7.5~8.0。
配方2:玉米芯粉50%,棉籽壳36%,麦麸10%,含水量63%~65%,pH值7.5~8.0。
配方3:木屑73%,棉籽壳10%,麸皮10%,黄豆粉4%,含水量63%~65%,pH值7.5~8.0。
除上述3个配方之外,各地可根据当地原料资源,选用其它配方,但需做出菇试验。
培养料配制 按栽培配方将各原料逐一置入拌料机内,先干拌,后加水搅拌均匀,培养料含水量63%~65%。
装瓶选用850 ml、口径58 mm耐130℃以上高温的白色半透明符合GB 9688规定的聚丙烯塑料瓶,瓶盖采用有棉盖体或能满足透气和滤菌要求的无棉盖体。标准的装瓶量为620~670 g(湿料),配制好的培养料由自动装瓶机组自动装料、打孔,要求料面距瓶口10~15 mm,瓶肩与瓶颈无间隙,料松紧度均匀一致,表面要压实。在料中央位置打孔,孔径20~25 mm,距瓶底10~15mm。装料后,由自动加盖机加盖。
灭菌装瓶后立即灭菌,采用高压灭菌,灭菌锅内层压力稳定在0.12~0.16 MPa,维持1.5 h。灭菌完毕后,自然降压。
3.4 有机斑玉蕈接种、发菌
接种灭菌完毕后将菌瓶移至洁净冷却室内冷却,至料温25℃以下接种。菌种选用适宜菌龄(菌种满瓶后继续培养7~15 d)的原种。接种必须按照无菌操作。接种前,菌种瓶的外壁用75%酒精擦洗消毒,菌种瓶的瓶口用火焰封口,除去菌种表面老化菌种块(0.5 cm左右)。 接种人员应穿戴已清洗、消毒的 衣、帽、鞋和口罩,通过风淋室洁净后进入接种室。接种采用自动接种机进行接种,接种量为1:30~35(即1瓶原种可接30~35瓶出菇瓶)。自动接种机的各工作部件接种前要用75%的酒精喷雾与擦拭消毒,接种刀用酒精灯火焰灭菌。接种作业区域的通风换气单元采用下吹式,空气净化度达到千级。
发茵培养接种后,从接种室递送窗将接好种的菌瓶整筐移入培养室内进行发菌培养。培养室的温度控制在20~25℃。培养20~25 d重新调整垛的堆放位置,使发菌均匀、速度一致。培养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5%~70%,避光,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3%~0.4%之间。培养室要求正压洁净,进风扇和排气扇均应装置过滤网。
后熟培养接种35~40 d菌丝就能够完全长满菌瓶。菌丝发满菌瓶后仍需继续培养40~50 d(后熟培养)。菌丝体达到充分生理成熟的外观标识,是培养基的色泽转为土黄色,pH值降至5~5.5。在这期间,适当提高培养室内的温度至23~25%。
3.5 斑玉蕈搔菌注水
搔菌丝生理成熟结束后要进行搔菌,方法是用搔或耙剔除培养料表面5~6mm老菌种及表层老菌丝。采用专用搔菌机,将培养料面中央用爪形刀刃旋转而下,形成环沟,环沟距瓶口为15~20mm,使料面成圆丘状。
注水搔菌后,向菌瓶内注入清水5~10nl,约1h后将余水倒掉,环沟内不得有积水,湿润培养基表面,有利原基形成。
3.6 斑玉蕈转色、催蕾处理
转色 搔菌后的菌瓶,移入温度14~16℃、空气相对湿度90%~95%,二氧化碳浓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