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对环保升级的强烈要求和土地的制约,10家北京制药企业的原料药厂从北京转移或新建于“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其中,位于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的协和药厂,更是彻底把原料药搬出,并对沧州生产线进行升级,使得排放的“污水”能够养鱼。
□外迁
北京批号医药可在沧州生产
近年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因部分生产环节受到环境、资源、土地等因素的局限,成为亟待疏解的产业之一。北京市有关部门也规定北京的原料药厂只允许生产至2017年底,因此原料药厂向外迁移已成为北京药企迫在眉睫的选择。
为此,今年1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签署总投资61亿元、22家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参与的合作框架协议。这是河北省首次承接北京数家企业集体转移,也是京津冀“合作共建共管”的首个专业化产业园区。
失去“北京造”的品牌效应和部分首都市场,曾是北京药企在产业疏解中共同的困惑。如今这些问题在渤海新区得到了解决——打破地域限制,让入驻河北的企业保留“北京户口”。
“这次转移最重要的是实现了体制、监管的突破。”赵立敏说,原来药只能在所属区域生产,北京批号不能拿到沧州生产,现在北京市药监部门特别在此地设置了分支监管机构,实行京冀两地共建共管模式。
据了解,北京外迁药企可注册为分公司,仍享受北京方面的跨区医药监管。在地方利益分配方面,采取总公司注册在北京、分公司注册在渤海新区的方式,既保证北京方面能够通过总公司税收收入不减,又能实现分公司产生的税收和收益最大限度向渤海新区倾斜。
协和药厂新厂排放水可养鱼
坐落在生物医药基地的北京协和药厂生产厂区,在今年悄然发生着结构上的变化。北京协和药厂厂长赵立敏告诉记者,此次协和药厂将原料药厂由北京大兴转移到沧州,并不是简单的产品生产转移,而是一次转型升级的机会。
沧州渤海新区土地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多元,有条件让企业将深度处理技术设计到新建原料药生产线中,实现生产转型升级。为此,北京协和药厂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100亩的原料药基地项目。期望能借此使COD目标值达到50,也就是达到能够养鱼的标准,建成低排、低耗、绿色环保的化药基地。
另外,外迁一方面解决了协和药厂原料药供应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为未来新药品种的生产提供了发展空间。“一直以来,我们的原料药生产车间规模都比较小,按照每年制剂销售为20%的增幅来看,原料对于制剂的供应是比较紧张。”北京协和药厂技术总监张猛说。
外迁药企渴望得到政策支持
“外迁并不是把企业哄走,而是把不能在北京生产的这部分带到外地去,为当地做贡献的同时,也为园区的发展做贡献。”生物医药基地工委书记田德祥说,除协和药厂外,四环科宝、京卫、悦康3家企业也在河北沧州选址建设原料药生产基地,支撑企业在京制剂产品生产。
“医药行业属于北京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其本身不在北京市限制行业目录中,需要疏解的只是它的原料药生产环节。”生物医药基地规划部经理冯秀美说。
“企业外迁需要时间,我们将按照区政府整体安排,在保证增速的情况下做到‘有序’疏解。”田德祥说。
据了解,由于北京的高工资和高生产成本,生物医药基地中需要疏解的绝大部分企业积极性都很高,同时由于企业自身资金有限,所以在疏解过程中,还要继续发展来维持资金周转,比如先把新厂房盖起来或租个现成的厂房,再拆除原有厂房,以保证资金链。此外,企业也渴望得到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在相关审批程序上能够得到简化。
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且未取得国有土地证的12家项目,医药基地实施了土地腾退,以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目前基地已腾退了浚达丰、广西北生、天坛生物(28.42, 0.50, 1.79%)、康特制衣4家企业,土地收回后已重新上市,引进企业8家。
□引进
中检院明年3月搬入大兴
今年9月26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新址启动仪式在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举行。如今这座建筑面积10万平米的新办公区已经具备办公条件,明年3月,老中检院就将从天坛搬迁至此,加上规划中的二期,新中检院办公面积将扩大8倍。
中检院是食品药品“四品一械”安全领域集检定、科研、教学、标准化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检验机构,更是国家检验药品生物制品质量的法定机构和最高技术仲裁机构,在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保障饮食用药安全和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0年9月,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中检院迁址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挖土动工。建设药品检验中心、生物制品检验中心、医疗器械检验中心、国家药物安全评价检测中心,开展食品检定、保健品及化妆品检定、医疗器械检定、中药民族药检定、标准物质研制、药用辅料及包材检定业务。
中检院迁入新址,将使医药基地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更加完善,搭建中检院与入驻企业间的绿色审批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