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这个大平台按照‘政企合作、委托运营’的原则,依托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建设11个国际化生物医药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全市医药健康产业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小平说,园区现在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烟台市医药与健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上,这个平台主要为烟台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领域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烟台市医药与健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药物筛选与评价中心、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分析测试中心、基因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细胞与组织工程中心、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等五个公共技术平台,二期建设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与评价中心、疫苗与抗体药物研究与评价中心、海洋功能产品研究与评价中心、注册和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中试基地等六个平台。 “一期五个技术平台明年6月份将投入使用,设备招标工作已经进入尾声。”杨小平说,二期六个平台将于2018年年内建成。 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是协同创新的典型代表。园区将产学研延伸,形成产学研金政体系。他们以资源整合为主线,以共享机制为核心,围绕产业定位,搭建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生物制药是个大方向,研发难度较大,光靠国内技术力量肯定不够,需要一个团队去联合攻关。”杨小平说,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不追求做生物企业的“博物馆”,而是做“飞机场”。除了服务和维护各类飞机的起飞、降落,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条既可以起降A380,也可以起降国产支线飞机的跑道。这条跑道就是贯通研发、教育培训、孵化创新、中试孵化和规模生产在内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技术链”。 抱团搞创新,眼下,园区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同济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院所和科研机构开展入园合作。 协同创新,核心在于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为啥要搞协同创新?华鼎伟业董事长刘尚伟认为,企业发展的发动机是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但在创新过程中,小企业往往要面对研发、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困难。杨小平认为,创新绝不是企业单打独斗能完成的,即便能完成也要付出很多代价。“企业上新产品,经常需要使用大型检测仪器。如果资源无法共享,企业就得自己掏钱买仪器。仪器昂贵但使用频率不高,造成资源严重浪费。”鲁东大学教授刘良忠说, 刘良忠的感慨,是中小企业普遍的烦恼。解决这个烦恼,共享是个办法。 昨日上午,烟台开发区先进制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这个平台已经在开发区6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创新要素进一步得到延展。平台引进仿真模拟、3D打印制造和低压铸造智能化等新技术,以16家中小骨干企业为依托,组建科技创新联盟,走出了一条“平台+联盟”加快转调发展的新路。“平台打破了过去同行是冤家的固执与隔阂,由各自为战转变为抱团取暖,实现政策、科研、人才等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大为提高。”烟台路通精密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诗说。 万华化学、东方海洋、绿叶制药、普罗吉生物等一大批企业,主动牵手知名高校院所,借梯登高、借力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持续创新的产学研合作之路,形成了多元主体之间“零距离”的大联合、大协作、大创新局面。烟台玛努尔引进法国先进制造技术后,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开展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5-10套一回路主管道工业化生产能力;道恩集团与北京化工大学成立了高分子实验室,建成了我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万吨级热塑性弹性体产业示范生产线……多年来,烟台产学研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成立顾问团、引进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培养人才、共建科技园区等,其中以合作研发、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培养人才三种模式为主。 数据显示:仅“十二五”期间,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257所国内高校院所与烟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合作项目1000余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