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仓储有害生物检疫重点实验室作为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理事会重点支持项目,于2014年11月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验收,今年更是通过了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是国内唯一的仓储有害生物检疫重点实验室。
在苏州工业园区,有这样一支队伍,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苏州地区的国门生物安全,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发和国家标准的制定,以科技创新实绩致力“两聚一高”新实践。这个不平凡的团队就来自国家仓储有害生物检疫重点实验室(苏州)。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理事会重点支持项目,实验室于2014年11月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验收,今年更是通过了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是国内唯一的仓储有害生物检疫重点实验室。
科研
技术权威引领研发制标
在仓储有害生物检疫重点实验室里,最不缺的就是长衣长裤的“女汉子”。在这个女性占80%、平均年龄34岁的年轻团队中,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为100%,博士占比60%,是实实在在的“人才高地”。团队在仓储昆虫权威专家、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生芳的带领下,在资源建设、能力建设、影响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为最大限度利用好投资500多万元引进的分子检测室、扫描电镜等设施设备,“女汉子”们常年驻守野外,终日与蚊虫为伍,截至目前共收集仓储昆虫标本近800种,仓储有害生物鉴定资料200多册,实验室样本一直处在全国系统领先水平。他们还创造性地以植物检疫实验室单独建立PTP(能力验证提供者)管理体系,并通过CNAS认可的现场评审,成为全国质检系统9家地级市实验室中唯一通过评审的实验室。实验室还承担了25项科研项目的研发,12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主编出版52.2万字的专著《储藏物甲虫》,参与出版专著7本,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实验室加强仓储物、种苗和水果有害生物的检测设施和能力建设,获CNAS认可项目62项,参加全国能力验证50余项,全部取得满意结果;应对苏州口岸快速通关的需求,实验室通过开发快速检测试剂盒、数字实验室等手段,有效缩短检测周期,提高了疫情检出效率,共检出各类危险性有害生物1000余种、6万余种次,并且在全国首次截获黑腹尼虎天牛等有害生物100余种。
近年来,实验室与苏州大学、苏州市农委、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主持开展美国白蛾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监测调查和防控技术研究,为苏州农林业健康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科普
公益“知识温室”广受欢迎
“这是中华圆皮蠹,平时用肉眼看到的是左上角1毫米大的标本原形,我们采用‘共聚焦成像技术’把它放大了500倍。”实验室检疫鉴定专家陈景芸介绍。
接地气的科普,是国家仓储有害生物检疫重点实验室的又一个特色。实验室打破现有昆虫标本微观局限,首创“共聚焦成像技术”,让不起眼的小昆虫直观地展示在参观者眼前;创造性地将标本展示与3D打印、微生物3D建模激光内雕技术相结合,将微生物放大到1万至5万倍,15微米长的松材线虫的食道腺都可以用肉眼清晰看到。
为更好发挥科普作用,实验室起草了质检科普馆规划建设方案,利用苏州公众科普平台等载体开放网络预约,每年开展“国门生物安全进校园、进社区”、“实验室开放月”等活动10余次。
被誉为“知识温室”的实验室,在植物研究领域也小有名气。近年来,实验室利用自身资源和能力优势,承担了国家认监委组织的大谷蠹、谷斑皮蠹、三叶斑潜蝇3个能力验证计划项目,取得了丰富成果。
创新
“内外合力”开拓更广领域
根植于前瞻性、系统性、规模性环环相扣的“创新花环”,驱动着实验室不断前行。多年来,实验室对科技工作进行中长期的规划,特别在仓储昆虫研究方面,注重研究的系统性,项目间相互结合、逐步深入,形成研究的重点与合力;在外来有害生物防控方面,及时监测发生、发展动态,提供前瞻性防控技术;在研究层次方面,注重形成规模性,与河南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层次研究项目,积极参与NQI、TTM等国家重大科研专项研究工作。
在创新驱动下,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管理平台不断扩充,制定了自己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实验室发展目标是构建以仓储有害生物检疫科研、应用为核心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为中国仓储有害生物研究的权威机构。
|